随着强降温的到来,冬季的鱼病防治又迎来新的挑战——水霉病的高发期。
水霉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是由水中的水霉菌寄生鱼体表引起,该真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当水温在10~15℃时最适合生长,低于10℃时易发病。
水霉病的发生往往与水温变化、鱼体受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强降温过程中,水温骤降,鱼类容易受到应激,免疫力下降。同时,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鱼体也可能出现擦伤、撞伤等情况,为水霉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一旦发生水霉病,患病的鱼类体表会出现白色絮状物,如同覆盖了一层“白毛”。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鱼体消瘦、活力减弱,甚至死亡。这不仅会降低养殖产量,还会影响水产品的品质,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通常会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是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可以通过换水、增氧等方式改善水质环境,增强鱼类的抵抗力。
其次,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要小心操作,尽量减少鱼体的损伤。若鱼体出现受伤情况,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水霉病菌的侵入。
此外,还可以采用药物预防的方法。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当然,也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水霉病防治药物,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上面的方式看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是十分吃养殖者的成本和经验。
比如,在加强水质管理这块,我们都知道要提升水温是降低水霉病发病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如何给鱼塘加水,能防止不必要的热损失,如何平稳地控温,避免水温上升过快导致鱼类应激,或诱发鱼池内其它病菌的快速繁殖。
再比如,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如何操作可以降低鱼受伤的几率?是选择升级设备,还是采用别的不伤鱼的运输方法?
但我们都知道,水霉病发病的直接原因与水温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若能有效的控温控氧控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有效防治住水霉菌了。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正巧是近年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最为擅长的手段。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中,通过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的完整循环水处理系统,,可以过滤各类引发水质败坏的有毒物质,杀灭水体中滋生的各类病原体。并能模拟各类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养殖品种的生活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养殖物种跨地域跨季节养殖,减少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等的限制。
首先,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微滤机、蛋分和生化系统所组成的三级过滤体系,可以有效滤除水质中的有机物,减少了病菌发病所需的养分土壤。
其次,循环水养殖模式中的温控、风机等设备,就能直接为养殖水体进行控温控养。此外,由于循环水养殖模式多采用室内养殖,室内环境更能有效的保温,以保证水体增温的同时,不会因外界的强降温,造成养殖水体的波动。
最后,循环水养殖中还会使用臭氧和紫外灯等的杀菌设备,可以将水体中滋生的各类菌群进行消杀,从根本上尽可能压制菌群的繁殖数量,从而保障鱼类的健康。
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不仅我国大多数的沿海省份建成投产,更在包括内蒙、四川、贵州、新疆等内陆省份落地,已然推动包括CATAQUA在内的众多循环水设计、设备团队的兴起,为国内循环水养殖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