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娃娃鱼,想必国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这种可爱的小鱼。
TA的学术名称叫做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左右,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当然比起TA的大块头,娃娃鱼最大的价值是,这是一种跨越了数亿年的“长寿”物种。
据研究,娃娃鱼的起源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由于它们的外观在数百万年中始终保持不变,又被誉为“活化石”。
娃娃鱼不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更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的物种。
所以,面对这么珍贵的小鱼,即便是爱问“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国人,也必须收回这灵魂三问...
正是如此,近年来来自全球的研究学者与中国学者一道与时间赛跑,拯救这一濒危物种。而最近,一项的新研究被发表出来。
据10月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林奈学会进化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基因数据证实,中国大鲵实际上是由分布在不同河流系统中的多个独特物种组成。虽然它们外表相似,但中国大鲵在基因上已经分化成至少7个物种,而大多数模型支持9个物种。
这颠覆了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的中国大鲵只是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单一物种。
论文作者之一、英国伦敦动物园爬行类和两栖类馆长本·塔普利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鲵包括多达9个不同的物种,但只有4种被科学家命名,只有两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了保护状况,且均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其余物种也同样符合极危标准,这表明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以确保相关保护法能够充分保护这些珍贵动物。”
这一发现对拯救这些古老动物免于灭绝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大鲵在野外灭绝的可能性很高,保护这些物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如何拯救娃娃鱼?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大家一致的观点认为,必须采用人工养殖的方式进行干预。
但我们都知道,娃娃鱼主要栖息于水质清凉的溪流中,适宜水温必须在9~20℃。娃娃鱼喜在阴暗的水域活动,水池必须避开太阳直射。此外,娃娃鱼对水质的要求也较高,必须保持水质的清新洁净。
这使得传统的人工养殖不仅对养殖场地建设成本较高,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也严格,导致养殖门槛较高,即便娃娃鱼有着极高的经济诱惑,但成功者寥寥,出现养殖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而随着近年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兴起,似乎正在改变人工养殖娃娃鱼的难点。
要知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是由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通过一套完整的循环水处理系统,不仅能杀灭水体中滋生的各类病原体,减少水生物病害;同时,更能模拟各类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养殖品种的生活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养殖物种跨地域跨季节养殖,减少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
具体在娃娃鱼的人工养殖上,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普遍采用的室内养殖模式,完全符合该物种喜阴的环境选择;而多级的过滤净化系统,能有效保障水质的洁净稳定;温控和增氧系统,又能保障养殖水池的溶氧和温度,始终处于娃娃鱼适宜的最佳环境。
如此具有占地面积小、产量高、水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新疆的霍城县早已成功落地。该县于2019年开启娃娃鱼的循环水养殖,同年引进幼苗,按照娃娃鱼的养殖要求,分批放置在排列整齐的方形人工饲养池内。
当地负责人杨先生说:“在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水质,水质基本上都是恒温的,保持在15度到20度左右,3天喂一次小杂鱼。今年成功实现首批养殖的娃娃鱼出栏,实现500余尾成品鱼的上市,每条鱼都在3公斤以上,甚至还有达到5公斤左右的。”
该循环水养殖场的成功,也让不少收购商前来订货。收购商马先生表示,娃娃鱼营养价值特别高,在当地市场上很受欢迎,市场价每公斤能到180元。
随着人工养殖的成功,杨先生也希望:“计划在10年内,再建一座模仿野生环境的养殖区,让娃娃鱼在新疆繁衍生息,1条鱼可以产几千尾的鱼卵,只要繁育成功之后,就不会从国内其他省份往这里发了,成本方面大大缩减,利润也会提高。”
像杨先生这样人工养殖娃娃鱼的成功,不仅验证了循环水养殖娃娃鱼的可行性,更能推动着包括崇睿在内的循环水设计、设备制造团队的崛起,为娃娃鱼甚至更多的高经济价值物种的成功养殖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