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为什么会得软壳病?如何解决?工厂化循环水:我有新思路!

2024-02-05 17:41:35 发布来源:崇睿技术

 


      在虾类养殖,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非软壳病莫属。但软壳病又与常见病菌感染造成的病害不同,软壳病虽不会对虾造成严重损害,但长期患病下,虾也会出现死亡,影响养殖的户的利润。

 

 


      那么,软壳虾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养殖环境、水源和营养的不同,南美白对虾出现软壳病的原因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出现软壳虾病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虾长期饥饿,营养不良
      这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如虾长期无法吃饱,吃了变质的饲料,或长期缺乏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钙和磷含量不足时,会出现软壳的现象。
      特别是,当虾脱壳之后,准备形成新壳时,通常新的外壳汇在24小时内再次变硬,但如果饲料不能满足虾壳硬壳时,所需的足够的矿物质,虾壳将变软,变薄...
      2.水质环境侵害
      水质败坏,池内产生藻华。以工业和农业废水,水源被污染严重,对虾的脱壳周期产生重大影响,也容易造成对虾出现软壳的现状。
      3.盐碱度波动
      较低的盐度和碱度,是池塘缺乏矿物质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水体,不能满足对虾形成新壳的要求,因此虾类在脱壳之后,虾壳就没有原来那么坚硬。
      此外,养殖密度的过高、频繁波动的养殖环境,容易导致对虾出现软壳,并且导致虾易感染疾病。

 

 


      当虾患上软壳病之后,通常外壳会出现薄壳,皱纹或者软壳的现象,并持续好几个星期,而这个时候,虾极易受到外界的寄生虫、毒素、病毒的攻击。
      受此影响,虾的体质逐渐衰弱,生长速度减慢,逐渐自身能量耗尽,导致出现死亡。即使,一些对虾幸存下来,也会出现发育迟缓,生长速度减慢,甚至不长个,浪费资源。
      面对造成软壳病的原因,其实应对的方法也就直观易懂了。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避免虾“饿肚子”,或投放没有质量的饲料,导致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匮乏。如果虾已患病,那么应立刻投放生石灰或者EM菌+钙磷,补充营养。
      当然,除了补充营养,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养殖池体的水质环境,对水源水质的控制,对养殖池藻类的预防,有毒化学物质的过滤,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

 

1


      而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池塘养殖受开放环境、水源多元、无专业水质监测设备等因素,难以有效管理虾池的水质环境,造成软壳病以另一种方式爆发。
      那么在预防水质造成的软壳病上,又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案呢?
      近年来崛起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预防虾类疾病的新思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正是一种利用净化、温控、增氧和杀菌消毒等子系统组成的,通过循环处理有害水体,实现滤除水质中的有机物,以及充分反应掉水中有害的氨氮、亚硝酸盐和各类微量元素。做到养殖物种跨地域跨季节养殖,减少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

 

 


      具体在虾类养殖水体上,循环水系统可针对源水和养殖池水两套系统进行循环过滤。
      源水层面,可准备一个沉淀池(或者是蓄水池)储存和处理水体,通过安装砂缸、生化池、UV、臭氧等设备,对源水进行滤除,消灭源水中可能存在的藻类、病菌和有毒化学物质。并在水质监测系统监控下,让源水池达到与养殖池相近的水质环境后,补充入水。
      而在养殖池水层面,则可以通过微滤机、蛋分、曝气、生化池等设备,处理养殖池内的水质,以确保在虾塘水源的稳定、安全,防止各种危险流行病。保证水质的盐碱度稳定在8至8.5左右。

 

 


      近年来,国内的贵州、内蒙、山东、福建等地均出现采用循环水系统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的案例,让行业内外看到如此新兴养殖模式的优越性。也让包括CATAQUA在内的国内循环水生产制造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共同带动国内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