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我国的“水中国宝”——中华鲟。
在去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 "中国国宝野生长江白鲟" 已灭绝。更让人痛心的是,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鱼?为何会牵动着国内外各方环保人士的心?这一期,小编就来聊聊鲟鱼。
鲟鱼(Sturgeon)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别称有中华鲟、鳇鱼、鳣鲟鱼,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下游至入海口,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和丽江,以及日本九州西部。
鲟鱼为底栖鱼,属肉食性鱼类,淡水中主以河底底栖动物为食,海洋中则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鲟鱼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由于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在每年夏秋开始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待卵孵化后和幼鲟顺江而回到海洋。
从1983年至今,国内不同的研究所及机构共计放生了上千万尾人工养殖的中华鲟,从最初仅能放养幼鲟,到如今放流较大成鱼。甚至在湖北、四川、山东、云南等省,还建立起了专门的流水养殖区。在云南、贵州、江西等省还利用山区丰富的山泉水,水质好、溶氧高、落差大等特点,在水源地附近修建鲟鱼养殖池。
这些省份的鲟鱼养殖区中,也成功实现了对人工养殖鲟鱼的商业化用途,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
不过,随着国内对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和排放要求的日益提升,不论是商业养殖还是公益放流,鲟鱼养殖区也不得不考虑起更环保的方式养殖鲟鱼,近年来,也有部分鲟鱼养殖区开始试点采用工厂循环水系统养殖鲟鱼。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由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该系统可针对不同物种的生长习性、所需环境、水质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实现鲟鱼跨季节、跨地域的人工养殖。
首先,在建池上,循环水养殖鲟鱼的鱼池可用圆形高分子塑料、PP养殖池,或者也可以用混凝土材质养殖池。池深1~1.5米左右,水深0.6-1米。可依托地理地形,构建室内环境,一般建议采用钢结构厂房,或框架厂房。
其次,在源水处理上,不论是采用地下水还是地表水,在进入鱼池之前,都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处理。若是地下水,则要严查水内的矿物质,如砷、汞、铁、锰等元素是否超标;若是地表水,除了监测水质内的矿物质外,还需对水进行杀菌处理,避免有害菌类混入鱼池,造成鱼病。
当然,有害矿物质可建静置池,并在水中撒入能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药物,使其变成粉末沉淀于池底。一般可将静置池面的清水引入鱼池即可。
再次,鲟鱼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可利用温控设备,恒定鱼池水温。此外,由于鲟鱼是底栖鱼,对水质的溶氧要求较高,这一方面可利用增氧锥,在水处理后端为水进行增氧,同时在鱼池底部加装增氧设备,提升池内的溶氧量。
最后,幼鱼阶段的鲟鱼有趋光性,成鱼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故而尽量避免强光直射鱼池,这也是建议室内养殖鲟鱼的原因所在。
综上,采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养殖鲟鱼,不仅能提升鲟鱼的养殖效益,而且对环境负载也能有所降低。我们也期待,随着国内循环水系统设计、设备研发日益完善,能为更多的参与到鲟鱼养殖中,让这一濒危物种,再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