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是突破虹鳟养殖瓶颈的新技术?

2023-12-04 17:05:14 发布来源:崇睿技术

        如果你不知道虹鳟,那么提起淡水三文鱼,或许你总会有所耳闻。
        是的,6、7年前,虹鳟就因为其肉质酷似大西洋鲑,而被国内当作三文鱼食材一事而刷屏过朋友圈。

 

 


        虽然彼时不少人将虹鳟排除三文鱼籍,但从三文鱼的英文名“salmon”,整个鲑科(Salmonidae),甚至上至整个鲑形目(Salmoniformes)的所有物种,都可以算是三文鱼。而鲑科里还包括3个亚科(白鲑亚科、茴鱼亚科、鲑亚科),11个属,上百个物种。
        而虹鳟是鲑形目鲑科鳟属鱼类,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多数种群终身生活于低温淡水环境中,具有洄游产卵的特性。所以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虹鳟的确是三文鱼的一种。
        虹鳟多栖息于冷而清澈的上游源头、小溪、小河到大河或湖泊等,适宜水温在9~18℃,对水中溶氧较高,10~11.5毫克/升时饮食旺,生长快。以陆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

 

 


        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伊犁河流域,就有养殖团队在此养殖虹鳟。由于这里的水质好、溶氧高、冷水水温能控制在12-21℃内,一度成为国内养殖虹鳟的示范基地,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
        首先在养殖水质上:养殖虹鳟的水质须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且溶解氧含量充足(在10m g /L 以上),pH 为7.8,盐度为5‰~6‰,水温常年保持在15℃~16℃。养殖期间采用每天循环养殖用水的方法,首先排水1/4,以便清除养殖池内的鱼类粪便及残饵,然后再添水1/4,以保持养殖用水的水量。

 

 


        其次在饲料管理时,根据鱼体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鱼体摄食到八成饱为度,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日出及日落前1小时。采用手撒的方法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2%~3%,但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体摄食等状况灵活掌握,避免投喂过多而污染水质。
        再次,鱼病防治上,多采取池水消毒与投喂药饵相结合的方法。池水消毒时,常用的药物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以5∶2混合),使池水浓度达0.7ppm,静水洗浴30分钟,消毒期间注意观察施药后鱼体的反应情况,如发现有异常现象则立即向池内加大进水量,稀释药物浓度,防止死鱼事故的发生。投喂药饵时,主要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同时加大维生素E、维生素C和氯化胆碱的用量,每100kg 饲料中可添加土霉素100g 。
        通过以上的虹鳟养殖要求可以发现,在我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虹鳟对溶氧要求极高,这导致国内主要水产养殖区并不太适合养殖虹鳟,建造适合虹鳟生存的天然池塘所需成本高昂,一度让虹鳟只适合在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等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养殖。

 

 


        另一方面是食用虹鳟的习惯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东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这也导致成鱼的运输成本不低,其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所以,突破虹鳟养殖区域的瓶颈,成了不少人的研究方向。而好在,今年来兴起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正是一种可以突破虹鳟养殖瓶颈的新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由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该系统可针对不同物种的生长习性、所需环境、水质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实现虹鳟跨季节、跨地域的人工养殖。

 

 


        具体到虹鳟鱼的养殖要求上,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可通过温控系统,调节虹鳟适宜的水温,实现跨纬度海拔养殖。
        生化过滤和机械过滤系统,则可以为虹鳟创造适宜的水质环境,特别是能将养殖池的pH恒定控制在7.8,盐度为5‰~6‰,并时刻处理水中富集的氨氮、二氧化碳和亚硝酸盐,保障养殖池水的清澈。
        另外,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主要为室内封闭式养殖,这不仅一定程度上阻隔病菌的传播,同时也能抵御部分极端气候对水池水质的破坏,避免不必要的鱼病、应激反应带来的鱼类大规模死亡。

 

 


        近年来,在广东地区,就有部分养殖基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成功实现了虹鳟的养殖,不仅更贴近虹鳟鱼类的消费市场,减少运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虹鳟鱼品质,完全不输于自然环境下养殖的虹鳟,可卖出市价相同的价格!增加了养殖利润。
        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养殖虹鳟的日趋成熟,也正带动着包括CATAQUA这样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设计、设备制造企业,不断为更多商业鱼品种的养殖成功提供助力,让更多的人类更方便的有鱼吃、吃好鱼而努力,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