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介绍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理念、原则立场、政策主张和履约成效,分享中国远洋渔业管理经验,促进远洋渔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中,白皮书指出,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国,全球水产养殖产品约40%来自中国。
近年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从进口额看,欧盟与美国成为全球水产进口额最大的国家和地区;而从出口额看,前三位出口国家为中国、挪威、越南,三国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5%。
中国的水产养殖能有如今的成就,一方面是拥有广阔的国土空间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如今的中国领土面积达到1045万平方公里,东西经度横跨62经度,约5500千米;南北纬度纵跨49纬度,约5200千米,不仅是全球排名前列的领土大国,同样也是经纬跨度巨大的国家。广袤的国土空间,为我国多样的气候地貌环境,为中国水产养殖打下了广阔的环境基础。
与国土面积相应的,是庞大的市场规模。截止2022年人口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4.12亿人。而在水产品消费方面,截止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达到14.2千克。其中,58.3%消费者购买水产品单次金额多集中在51-200元。已从吃到鱼向吃好鱼的方向过渡。
如果说庞大的市场需求是水产养殖行业得发展源动力,广阔的国土空间是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基础。那么,不断追求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努力,则拉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从自主供应,走向了出口第一的趋势。
自1978年改开以来,中国在水产养殖技术上,开启了全产业链发展升级。回望发展历史,共分为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是1978年至2000年“以养为主”的阶段,主要解决“吃鱼难”问题。这一时期引进国外养殖所需的设备、饲料,逐步实现自主化生产,并在这一时期开启了国内外优质鱼种的培育,提升鱼类养殖成功率。
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8年调整健康养殖品种结构的阶段。这一时期积极吸收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管理经验,并通过生物技术培育,抗病、耐候、快成长养殖鱼类新品种,并对陆续开发出适合于我国渔业养殖所需的渔业药物。
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以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的阶段,生态、智能、精准、高效正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我们熟知鱼稻共生、盐碱水生态养殖、集装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新型模式,均是在这一时期落地、成熟。
工厂化循环水模式(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简称RAS),正是如今中国水产养殖发展趋势中最为耀眼的新星之一。该系统由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通过一套完整的系统,可以实现传统鱼塘养殖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作为一种在室内养殖场景,可在可控环境下养殖,实现对生长率和收获周期的控制。对环境可持续,所需水量较传统减少90%以上,占地不到其1%,十分环保。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实现1:1的饲料转化率,实现养殖品种全年稳定供应,且具备高效集约化效应,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人工产量上能做到最优的模式。
3.通过生物滤器过滤实现养殖水重复循环利用,不仅能减少热损和水耗,同时更容易抵抗外界环境风险,保证100%食品安全,实现控制产量下,可主动控制收获。
4.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让养殖地点贴近市场端,鲜鱼可提升商品2倍以上的市场价,同时也能减少运输成本,延长货架摆放时间。
如浙江、江苏、湖北等省份,通过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如三文鱼、澳洲红螯、加州鲈等品种的跨地域养殖,不仅丰富了全国不同地域的人们实现了“吃好鱼”的自由,更推动着国内水产养殖设备企业的发展,一场水产养殖新“风口”,正在徐徐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