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尾水新政,聚焦绿色水产,循环水养殖又一新机遇来了!

2023-10-19 17:00:51 发布来源:崇睿技术

 

        近期,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印发《福建省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工作方案》。

 

 


        《方案》分为四大要点,在治理重点任务提及,沿海各地要按照科学治理、有序推进的原则,持续指导养殖主体配套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尾水处理达标需要直排海的,鼓励将尾水纳入地方政府统一设置的城镇污水管网或离岸排放。
        对于有一定规模且不在聚集区的提水式海水养殖场,指导养殖主体预留或调整用地(一般为养殖总面积的 8-15%),自主建设尾水收集处理设施,按规范设置尾水排口,自主分批次试点安装尾水在线监控装置(先行监测总磷)和视频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此外,在推动养殖绿色转型上,《方案》要求,福建省要积极推进提水式海水养殖绿色转型升级,大力推行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微生态菌藻海水养殖等模式,实行立体养殖、生态养殖,打造东山湾和诏安湾绿色养殖示范区。要引导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发展,开展数字渔业示范区工程建设,加快推动提水式海水养殖向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型,实现海水养殖业迭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之所以此次福建出台针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新政,这也与目前省内水产养殖行业面临的各项问题有关:

 

 


        1.养殖底数不清,手续不齐全。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基本无用海手续、无养殖证,无环评及排污口设置手续的现象,地方生态环境管理等部门难以获得辖区内养殖场数量及养殖场规模等基本情况。
        2.无序开发,基础设施弱。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养殖取、排水管道随意铺设在入海沟渠或沙滩上,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等,导致部分入海河流沟渠“黑、臭”,有些优质岸线“脏、乱、差”。
        3.换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提水式海水养殖中、后期换水量大,每亩每天约360m3,总磷和总氮浓度最高可达3.6mg/L和15.1mg/L。由于尾水基本无处理设施,在部分养殖聚集区,每天换水时将有上万吨高浓度养殖废水进入近岸海(水)域,加剧了局部海域水质的富营养化。
        今年上半年,福建仙游、漳州等地区就进行了针对非法排放养殖尾水的一系列整治行动,此次整治就涉及到鳗鱼、白虾、牛蛙等多个重要水产品种,一度导致各地养殖户忧心忡忡,在后续工作上有所观望。

 

 


        当然,面对如今养殖尾水处理政策日益严格,或许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现有养殖场的改造,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工厂化循环化水养殖,由净化系统、温控系统、增氧系统和杀菌消毒系统组成,通过一套完整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将不同水产经济品种排放水体进行绿色生态化处理, 降低或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磷酸盐以及总氮、总磷等物质,在既保障养殖品种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能实现水产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回用。

 

 


        当然,由于目前养殖尾水治理的主要难点在于水处理场地面积限制、水处理系统的持续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行需要成本支撑、操作管理还未达到简单方便等问题,或许对现有池塘进行多池联动改造,也是一种可行方法。
        据悉,包括CAT AQUA在内的国内外水产研究机构,聚焦一种“多池联动的养殖鱼塘结构”,该养殖模式正是利用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与传统鱼塘的结合。由养殖鱼塘区、水处理净化区、集污井、塘外集污处理池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及设备组成。通过对池塘区域的合理分配,利用循环动力水泵等设备搅动水体,带动水流向规划的水处理净化区流动。

 

 


        该系统能够保证鱼类长期生活在高溶氧流水中,提高鱼类成活率,甚至能高效收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等污物,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解决当前日益严格的尾水排放政策,实现高效养殖与生态环保双重要求。